close

  天河越秀海珠三區文化創意企業數占全市六成以上
  本報訊 (記者羅樺琳 通訊員安永景)TIT紡織服裝創意園、太古倉創意園、動漫游戲創意園、紅專廠藝術生活區……近年來,廣州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不斷涌現。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建及在建的文化創意產業區已達62家。但是,也有研究指出,這些文化創意園區部分存在同質化、產業鏈不完整、公共服務和配套設施滯後等問題。
  廣州市社科院日前發佈《廣州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報告(2014)》,對“廣州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做了詳細分析。研究人員認為,應該明確各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的發展定位,進行總體規劃,同時要加強集聚區公共服務平臺建設。
  集聚區多處於成長階段
  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指參與文化創意的產業活動在空間上高度集中的經濟現象。主要體現為文化創意廠區、文化休閑街區、時尚設計社區、影視製作基地、原創藝術集聚區、工業設計園區和動漫產業集群等。
  據統計,目前廣州市共有62個已建或在建的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從發展階段看,這些集聚區大多處於成長期(註冊年限在3~8年之間)。
  從廣州統計監測的22686家文化創意企業空間分佈來看,主要集中在天河、越秀、海珠三個中心城區,三區文化創意企業數占全市文化創意企業統計監測總數的64.59%。
  但進一步分析發現,蘿崗區共擁有文化創意企業349家,在12個行政區中位居第9位,但平均每家企業的營業收入高達10024萬元,位居第一;從化區共擁有文化創意企業265家,在12個行政區中位居第11位,但平均每家企業的營業收入為2260萬元,位居第二;同樣,南沙區共擁有文化創意企業104家,在12個行政區中位居最後一位,但平均每家企業全年營業收入高達1670萬元,位居第三位。而越秀、天河、海珠等中心城區,是文化創意產業的集聚區,法人單位數量多,但平均營業收入偏少。
  部分存在同質化現象
  報告同時認為,廣州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也存在同質化現象,傳統文化產業集聚區的發展優勢日趨弱化,缺乏龍頭企業和大項目的投資帶動作用,集聚區的文化創意產業鏈和文化生態不完整,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和配套政策滯後。這些問題已成為廣州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持續發展的瓶頸。
  “從目前來看,各區建設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多數遵循政府引導和規劃建設的相同模式,具有跟風傾向,特色不明顯,集聚區缺乏自身特有的品牌性文化符號,有些變相發展成為房地產項目,這對於優質特色產業資源的集聚十分不利。”
  從國內外典型集聚區的成功經驗來看,產業發展方向的準確定位是涉及集聚區影響力與競爭力的最主要因素。近年來,廣州市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的規模數量雖然快速擴張,但是集聚區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方向大多不明確。
  報告建議,應明確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的發展定位。對其進行梳理,把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的規劃發展與廣州推進新型城市化的戰略緊密結合,打造成相應的文化創意產業功能區,併成為文化創意產業資金的重點扶持對象。
  76%從業人員為
  大專及以下學歷
  對13個集聚區的1000人進行統計後還發現,集聚區人員學歷水平偏低,人員年齡則集中在45歲以下。
  在1000名受統計人員中,博士僅有7人,碩士僅有23人。在13個集聚區中,僅有3個集聚區擁有博士學歷的文化創意產業人員,7個集聚區擁有碩士學歷文化創意產業人員,博士和碩士分別僅占樣本數的0.7%、2.3%,總數僅占3%。本科學歷人員有20.5%,大專及以下比例最高,有76.5%,可見高學歷人才非常匱乏。
  年齡結構方面,在25歲以下的文化創意產業人員占25.5%,25~35歲的文化創意人員占37.5,35~45歲的人員占28.1%,45歲以上的人員占8.9%。  (原標題:廣州文化產業集聚區達62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20hamnx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